量化健康指引 馬拉松更盡興

發佈時間: 2015/01/27

量化健康指引 馬拉松更盡興

周日舉行的香港馬拉松有逾千名跑手不適,40人送院,昨天更有一名跑手不幸去世,另一人仍危殆。沒有人願意見到,一場城中盛事樂極生悲,我們建議主辦機構甚至政府,對參與者有量化的健康忠告,從而減少不愉快事件及悲劇再發生。

為避開潮濕2月,今屆香港馬拉松首次提前於1月舉行,天氣算是不錯,但仍有逾千名跑手不適,逾七百人抽筋,40人更需要送院。有醫生分析,比賽當天濕度高,難以出汗散熱,跑手或因而抽筋、增加心臟負荷等。我們建議主辦機構總結多年或今年的經驗,包括探究今屆跑手不適的原因,來年向參賽者提供可以量化的健康忠告或指引。

雖然主辦機構一直強調,已透過各種渠道,向跑手宣傳安全意識,也有呼籲他們留意自己的健康狀態,但我們希望主辦機構可從「質化」的呼籲更進一步,向跑手提出「量化」指引。機構只呼籲跑手「量力而為」,留意健康情況,怎樣才可恰當地「量」自己的「力」?正如飽與餓,各人食量未必相同,但如量化,一碗、兩碗,甚至三碗,大家便心裏有數,而不致過飢或過飽。如主辦機構有此忠告或建議:「誰人適合跑馬拉松?」並列出脈搏、血壓、心律等心肺功能、維生讀數等予跑手參考,另再進行歷屆不適者是訓練有素或即興參賽者的統計,這些指標相信都對跑手有警惕作用。量化已知數據以教育跑手,相信比單向呼籲、宣傳要跑手「量力而為」「留意自己狀態」來得實際和有效。

今屆在空氣及天氣都較去年好的情況下,跑手不適送院及悲劇仍較往屆為多,主辦機構實在有責任去進行一些簡單統計:出事跑手,包括賽後出事者的備戰及健康情況,並作出賽前警告及呼籲;另一方面,在專業化、盛事化的同時,主辦機構也須認真考慮把香港馬拉松普及化。我們不妨大膽假設:有些參與馬拉松的港人,其體能普遍並不宜長跑,可否增設一些距離更短,如兩、三公里的賽事,予這些體能稍遜的人?

香港馬拉松已發展為一年一度全民參與的城中盛事,社會不會希望見到跑手不適送院的情況持續,而只想更少人送院,甚至無人不適。要大家都能盡興而歸,就要依賴有關機構總結經驗。正如「小賭怡情」一樣,所謂「小賭」也應有個可量化標準:它應佔你收入多少?而跑手健康指標、心肺功能等怎樣才算適合跑馬拉松?這些都是可量化而客觀標準。

一項規模宏大的體育活動、成功的城中盛事,應盡量避免參與者不適或不快事情發生,就像煙花盛會,發生人踩人,甚至踩死人事件;又或一間每年有幾萬食客的食肆,上千人用餐後感到「不適」,大家認為社會可容許這些事發生嗎?

(本欄逢周一至五刊登)

撰文: 石老師工作室 敢批評,提意見;求共融,齊築福。
欄名: 為理發聲