消費講權益 也要講知識

發佈時間: 2014/07/30

消費講權益 也要講知識

上海福喜過期肉問題燒到香港麥當勞。平心而論,香港麥當勞在這事上雖有做得不足之處,但正如本欄上周所說,福喜的母公司對品質的監管才是關鍵,消費者也應多求知識,不能單靠甚麼監管制度,盲目相信品牌。

有別於外判性質的特許經營,上海福喜是美國OSI集團的分公司,它只是用上「乾坤挪移」神功,換上了本地化的公司名。其實要追究品質問題,除上海福喜外,追本溯源,理應要追究其母公司,正如蘋果電腦的電子產品出了任何問題,我們只會罵蘋果公司而不會追究富士康一樣。至於香港麥當勞就更被動,眾所周知,麥記是國際級食品處理制度化的表表者,食材源頭有問題,食物質素在生產綫上游已壞了,我們應去問問上游的罪魁禍首:「為何要成立上海福喜?」而不是單單責難下游的食物供應商。

今時我們傾向相信制度,但即使百密亦有一疏,有制度就會有漏洞,今次福喜過期肉輸往麥當勞,便揭露了熟肉或半生肉輸港有如「無掩雞籠」的漏洞。

事實上,香港雖有九成以上食品來自境外,但食品安全整體合格率仍可維持在高水平,食物及衞生局、食物環境衞生署、食物安全中心在日常食物監管的確做了大量工作,而食安中心採用世衞「從農場到餐桌」(即從源頭到食物監察)的策略,也行之有效,這是制度為我們帶來安心。不過,成是制度,敗也可以是制度,如我們深信制度化可解決所有問題,就實在要深思。禽流感影響下,香港正考慮完全用冰鮮雞代替活雞供應,但制度下怎可保證冰鮮雞隻百分百符合食物安全?今次有「福喜肉」,難保下次沒有「福喜雞」輸港。以為斬腳趾就可避沙蟲,卻可能引了條毒蛇入來。

嚴謹的監管體系和專業監管機構無疑令香港消費者愈來愈「懶」,「懶」於為自己負責,盲目倚賴制度,見到任何「Q嘜」產品就信。今時消費者只講權益而不追求知識,到頭來還不是自己的利益受損?「西瓜共蟹,唔識莫買」早有明訓,買大閘蟹,很多消費者只認蟹身的鐳射標記,而不相信自己的眼光,學學揀隻靚蟹。大家可知道,當鐳射標記辨大閘蟹真偽這制度一出,最賣得的不是大閘蟹,而是複製鐳射標記的機器!上一輩普遍都有消費者智慧,也能辨識產品的優劣,我們這一代卻因為懶,信靠制度,誤以為制度是萬應靈丹。今次福喜事件正好給現代消費者那種「只追求權益,不追求知識」的態度一記當頭棒喝。

我們不是要放生犯規者,而是如食品安全這個重要環節,不能處處查過、問過食安局才食落肚,學多點如何區分食品的好壞,不要食後屙了、死了,才去責難人,受害的仍是自己。我們上一代能有一定的食品安全知識,為甚麼我們就沒有了?

撰文: 石老師工作室 敢批評,提意見;求共融,齊築福。
欄名: 為理發聲