應管則管 「有」為而治

發佈時間: 2014/12/22

應管則管 「有」為而治

三軍未動,糧草先行。為配合運房局十年建屋目標,政府上周公布以約270億元投資收益,設立房屋儲備金,支援公營房屋發展計劃。這樣調撥資源十分合理,但仍招來議員「多此一舉」的批評,為反對而反對,原來可以如此過分。理想政府要「有」為而治,應管則管,才能真正做到執政為民。

政府十年建屋目標中,有20萬個是公屋單位,房委會將有龐大赤字,政府分期撥備支持,是穩妥做法。政府的角色正是要識別出社會有限的資源,予以合理的分配及扶助,「合理」是指以社會民生為大前提,應管則管,「有」為而治。那並不是要行共產主義的計劃經濟,而是在自由經濟的框架下,政府要適時介入,規管關乎民生的大環節,就正如亞洲金融風暴,外資衝擊港匯時,政府介入,才可免外資大鱷侵擾香港經濟。

本欄上周分別提出房屋及醫療的相關討論,就是希望政府能適度介入這類涉及民生的主要議題。政府如何分配、善用社會有限的資源,以應對市民的需要及訴求是其職責,不但要做,還要做好,以至做得好。無獨有偶,澳門有些房屋和醫療的政策,也值得港府參考:

一、澳門公營房屋分兩類:社會房屋(似港公屋)及經濟房屋(似港居屋)。「公屋」租戶有階梯制,入住者收入或總資產愈低,交租就愈少,單身以月入九千澳門元為上限,而二人家庭月入逾1.7萬則要退租;至於澳門的「居屋」,其業主五年內不能再買新樓,16年後才可轉售,單位並將流入私樓市場。我們雖提倡香港新的公營房屋只租不賣,也不贊成政府資助人變業主,但如港府參考澳門政府做法,也不失為一大善政。

二、澳門有政府小診所,類似內地的衞生站,推行社區保健見效。香港濫用急症室問題嚴重,政府會否效法澳門的做法?我們知道香港有政府診所或日間門診中心,但輪候時間及其服務卻經常為人詬病,政府有否考慮過進一步優化現時衞生署及醫管局轄下的門診服務?擴展、優化社區診所服務,將有助紓緩公立醫院的壓力,而當區的診所亦有助宣傳防治疾病及衞生教育的工作,如得以落實,成效將像推廣母嬰健康的地區工作般成功。

港澳兩地的社經情況確有不同,但這不是政府不肯借鑑的理由,當中亦需要大量細緻的工作,不過,為政者要知道,港人要見到的是有成效的政策,而不是只有規劃而無法切實執行的空談。

要認真落實「民生無小事」,就要從做好每一件民生小事開始。成敗取決於細緻的執行,而不是鴻圖碩劃。

(本欄逢周一至五刊登)

撰文: 石老師工作室 敢批評,提意見;求共融,齊築福。
欄名: 為理發聲