學聯代表「主流民意」?

發佈時間: 2014/10/23

學聯代表「主流民意」?

政府與學聯首次對話,會上學聯提出三大訴求,堅持公民提名;政府亦作出四個回應,包括考慮向港澳辦提交民情報告等。雙方立場、意見大不同,會面沒有成果是意料中事。說到底,雙方分歧在於:政府不會接受由一撮人就代表香港所有人的意見,而學聯亦不接受政府的平衡各方利益,講求均衡參與的做法。

學聯指政府漠視「主流民意」,沒有聆聽及反映港人訴求,致令集會人士拒絕撤離。學聯所指的「主流民意」是在6月22日「全民普選行政長官方案」進行網上投票的80萬人、七一遊行的50萬市民,以及現時在各個據點留守的集會人士。當日投票的80萬人有否參與「佔中」、在三個據點留守,我們不知道,但卻有150萬人已在「保普選、反佔中大聯盟」的簽名行動中簽名表態,不屬學聯的「主流民意」。若以此計算,香港700萬人仍有470萬人未表態。80萬人雖多,但他們不足以代表全部港人的意見,他們爭取民主的方法─佔據要道,阻塞交通,也並不獲社會的廣泛認同。

香港是一個法治社會,負責任的政府不可以單單為了今時出現的霸街阻路,就作出退讓,甚至帶頭不守法,推翻人大決定。這一原則,司局長們已不止一次重申,也難以作出退讓。

除了守法,政府亦有必要平衡社會各方利益,尊重及照顧不同持份者的聲音和利益。政策不傾向基層,並不代表「無仁性」,而是為了有可持續性的社會發展。不少政客為爭選票,大力主張政府派錢扶貧,自然會得到不少選民的支持。不過,「羊毛出自羊身上」,當派錢對庫房,以至香港的負面影響陸續浮現之時,這些政客任期已過,甚或已退休,他們目的已達,後果卻要由香港整體,特別是後生一輩負責,可見只講求福利政策,一味派錢,對香港不是好事。

在這次政府與學聯對話中,最凸顯出來的矛盾是:是否由一部分人(以學聯為代表)說了算?還是要按政府所說,需要平衡各方利益─此即上街者與不上街者的意願都要兼顧?答案是明顯的,聲大的並不能代表沉默的大多數,正如佔領者說「學聯不代表我」一樣。

對話雖無具體成果,但總算是保持溝通的重要一步。正如早前本欄提及的「袋住先」不是「袋到尾」,學生與其要政府不守法,倒不如聽林鄭司長所講,考慮更建設性地推動香港民主發展,在提名及選舉程序中提高民主成分、透明度和競爭性,例如在A、B、C特首候選人之外,還有棄權的「空白票」選擇,以示不滿;候選人必須獲得過半票數才可當選,及當棄權票比揀A、B、C還要多時的重選機制…………凡此種種,都可反映民意,都可以在下一輪政改諮詢中提出,循序漸進地推動民主進程。

畢竟「袋住先」有得袋,總比原地踏步,全無入袋好。

(本欄逢周一至五刊登)

撰文: 石老師工作室 敢批評,提意見;求共融,齊築福。
欄名: 為理發聲